为贯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宗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学与物理学院大学物理与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其专业优势及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的资源,积极投身于科普活动的推广。2025年5月12日,数理学院与附属幼儿园携手举办了一场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科普活动,以具体行动为幼儿园的孩子们呈现了一场兼具趣味性与科技感的科学盛宴。
在活动筹备阶段,大学物理与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师团队与大学生志愿者们针对幼儿的认知特性,进行了细致的准备工作。他们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为核心理念,精心挑选了一系列既富有趣味性又蕴含科学原理的物理实验项目,例如水力发电、静电跳球、能量穿梭、椎体上滚、穿墙而过等。这些实验项目旨在以最生动、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小朋友们展示科学的魅力。学生志愿者们不仅深入学习了实验操作的流程和讲解技巧,还进行了模拟科普讲解的演练,期望在活动中为小朋友们提供专业而周到的指导。
活动当天,附属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满怀期待地来到活动场地。各种新奇的实验仪器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进入演示实验室,一个微型水力发电装置出现在小朋友们眼前,当志愿者将水流引入装置,看着小小的灯泡渐渐亮起,孩子们发出了此起彼伏的 “哇” 声。志愿者耐心讲解道:“小朋友们,这就是水力发电,利用水流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电能,就像我们家里的电,很多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的哦!” 小朋友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眼中满是对科学力量的好奇与向往。 在另一边,“静电跳球” 实验也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围观。志愿者打开静电发生装置,原本静止的小球竟然欢快地跳动起来。“小球为什么会跳舞呀?” 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提问。志愿者笑着解释:“这是因为静电有吸引轻小物体的力量,所以小球就跳起来啦!”
“能量穿梭” 实验区同样热闹非凡。志愿者展示了一个能量传递装置,当推动一端的小球,能量便沿着轨道传递,带动另一端的小球高高弹起。小朋友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装置,为能量的神奇传递惊叹不已,志愿者借此向孩子们简单介绍了能量守恒与转化的知识,让科学知识传播更加深入。
“椎体上滚” 实验更是让小朋友们大开眼界。一个双轨道装置倾斜放置,椎体放在低端,却神奇地 “向上滚动”。“为什么椎体会自己往上走呀?” 小朋友们满脸疑惑。志愿者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轨道宽窄变化,用童趣的语言解释了视觉错觉和重心变化的原理,让孩子们在惊叹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最后,“穿墙而过” 实验以魔术般的效果惊艳全场。志愿者将一个小物件看似穿过了坚固的 “墙壁”(实际利用光学偏振原理设计的装置),小朋友们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景象。志愿者揭秘背后的科学原理时,孩子们恍然大悟,纷纷感叹科学的神奇有趣。
此次科普活动不仅让小朋友们近距离接触到了科学知识,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学与物理学院在全国科普活动中的积极作为。附属幼儿园的老师们表示,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与全国科普活动的精神高度契合,对孩子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数学与物理学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后续学院将继续围绕全国科普月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走进更多校园和社区,为更多的孩子们和群众带去科学的乐趣,助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